美學與理性: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女性服飾的風尚與功能性演變 II

續接《美學與理性: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女性服飾的風尚與功能性演變 I》關於十九世紀西方社會結構、女性社會地位、以及女性服飾變化,本系列第二章將介紹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至二十世紀初的三大「時尚反思」運動—艾蜜莉亞.布魯姆爾的裙褲革命前拉斐爾派的文藝復興時尚、以及唯美運動的生活美學

為什麼是「時尚反思」而不是「反時尚」?

因為這三項運動的幕後推行者們或許針對當下的主流風尚提出異議,但他們並未站在與「時尚」對立的角色,反而期望自己所推行的「改革」成為新興風氣,與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爆發的街頭次文化革命出發點全然不同,而且推行的族群也僅限於當時能「負擔時尚」的中、上流階層。

◆裙褲革命—艾蜜莉亞.布魯姆爾與女權主義◆

艾蜜莉亞.布魯姆爾(Amelia Bloomer)生於1818年的美國紐約,1840年,她嫁給律師、同時也是報紙《賽內卡福爾斯郡信使(Seneca Falls County Courier)》的擁有者,德克斯特.布魯姆爾(Dexter Bloomer)

受丈夫鼓勵,艾蜜莉亞.布魯姆爾開始為《賽內卡福爾斯郡信使》撰寫關於女性權益的文章,她曾如此描述1850年代的女性處境、以及她認為女性應當擁有的權益:

「這個國家擁有數以千計的女性具備(與男性)同等優良的技術與知識,若被允許展現自己的技巧與創造力,她們能生產好的機械、跟男性一般掌握工具。一位女孩的雙手與大腦結構與那些男孩沒什麼不同……現在人們或許感到難以置信,但總有一天終將發現,女性擁有的品味與創造力遠勝於洗碗、縫鈕釦之類的活兒。」

艾蜜莉亞.布魯姆爾。

1848年,艾蜜莉亞.布魯姆爾參與並加入美國第一個以探討女性權益的研討會、亦是後來著名的女權組織—賽內卡福爾斯會議(Seneca Falls Convention)由伊莉莎白.卡蒂.斯坦東(Elizabeth Cady Stanton)和露葵媞雅.默特(Lucretia Mott)於1840年發起。

露葵媞雅.默特
伊莉莎白.卡蒂.斯坦東
1849年,該組織成員鼓勵艾蜜莉亞.布魯姆爾出版自己的報紙《百合花(The Liliy)》亦是當時第一份以探討女性權益為主題的新聞媒體。

《百合花》

從艾蜜莉亞.布魯姆爾的角度來看,十九世紀的服飾對女性而言,是一種不公平待遇,因為女性不僅必須符合男性逼準、還得獲得社群中其他女性的認同。

對此,她評論:

「我們給各位女性的建言是:穿任何令自己愉悅的服飾。

對此議題,訴求一種平靜且獨立的對策,保持中立,不刻意討好、但也不刻意不討好。

若其他人不願意與你為伍或追隨你的風格,你至少仍獲得些許舒適與安寧,因為真正的朋友是來自你值得交往、而不是根據你的追隨者多寡。」

1851年,艾蜜莉亞.布魯姆爾在《賽內卡福爾斯郡信使》提倡一種新式女裝、也是後來被稱為裙褲(Bloomer)的款式,引起軒然大波。

該造型原則上保持當時女裝外輪廓,但將裙長縮短至膝內襯一條土耳其燈籠褲(Turkish Style Pantaloons)最初源自美國烏托邦社會主義團體女性成員的服飾,曾於1849年被《水療雜誌(The Water-Cure Journal)》大力推崇為自然、健康、且具有絕佳功能性。

裙長縮短至膝、內襯一條土耳其燈籠褲的裙褲(Bloomer)裝。
Photo Source/Ill. 17.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0) 
Amelia Jenks: Currier & Ives rendition of bloomers
約1852年至1858年間,
艾蜜莉亞.布魯姆爾身著裙褲裝。

賽內卡福爾斯的成員自發性成為該造型第一批追隨者,而創始人伊莉莎白.卡蒂.斯坦東的表親、激進派國會議員葛瑞提.史密斯(Gerrit Smith)的女兒—伊莉莎白.史密斯.米勒(Elizabeth Smith Miller)成為第一位將這套服裝穿著至公眾場合的女性。對賽內卡福爾斯的成員而言,他們相信改變服飾能令女性真正獲得平等社會地位。

《伊甸園與夏娃的災禍:女性、褲裝、以及十九世紀美國烏托邦社會主義(Trouble in Eden, Trouble with Eve: Women, Trousers and Utopian Socialism in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一書如此解讀裙褲裝對女權團體的意義:

「……提供了一場聚焦於女性生理發展、專業能力、生理性徵、以及民族主義政治的探討,以及、如同、好比、或許不是全部但參與最多的、佔據裙褲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問題。」

除去健康因素,該書亦指出:裙褲支持者也受到社會主義、以及逐漸普及的教育影響,部份年輕女性、女權主義者、以及烏托邦社會主義團體開始追尋自由戀愛與結婚的權力。

因此,相比服裝的衝擊,試圖打破傳統女性應遵循的教條與規範為社會帶來更大衝擊,即使裙褲獲得許多女權主義者支持,反對的聲浪卻更勝。

擁有廣大支持者的漫畫家,阿爾特姆斯.沃德(Artemus Ward,本名查理斯.法瑞爾.布朗Charles Farrar Browne)甚至公開嘲諷裙褲支持者是一群醜女穿著一種難以見人的裙裝與褲子,自以為能靠內在宣告自己的親和力:

「那些女人應該回到自己的丈夫身邊、並脫下她們難以入眼的長袍與褲子,像其他女人一樣打扮端莊。」

英國漫畫雜誌《PUNCH!》一幅漫畫嘲諷裙褲裝是一種「美國服飾」
Photo Source/不詳
另外一幅1851年的諷刺漫畫則描述:
一位老紳士詢問身著裙褲裝的年輕女孩:
「在我為你的求婚表達喜悅、並同意你娶我兒子之前,
我必須詢問,
你是否堅持……呃……恕我冒昧……呃……我會說,維持他所習慣的造型,咳!」

越來越多的負面聲浪逼迫裙褲支持者放棄藉由服飾改變社會對性別的觀感。

1853年,賽內卡福爾斯的創始人兼領導者伊莉莎白.卡蒂.斯坦東脫下了她的裙褲並寫道:

「作為主張『應該擁有衣著投票權』、『改革不被歡迎』族群的一份子,關於我們團體的那些報導,阻擋了『堅強意志』、『穿著裙褲』、『戀愛自由』、『離婚程序簡化』、以及『族群融合』的改變。」

艾蜜莉亞.布魯姆爾自己也在1857年放棄裙褲並宣告:

「對外,我無意要求社會全然接受這套造型;從未預設釀成一股風潮;沒有思考到我的行為會造成文明世界的熱議、並將這套源自米勒女士的造型以我的姓氏命名。」

但在一封給朋友的信件中,她又寫道:

「我們(她與女記者露西.史東)都認為這套造型引發了遠超預期的影響:關於女性是否該擁有更好的教育、更廣泛的職業選擇、對於她的付出給予更好的報酬、以及捍衛她的投票權等議題。」

◆實用且美觀的服裝:前拉斐爾派與唯美主義運動◆

相隔一座海洋,歐洲的前拉斐爾派團體(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在同時期開啟一場重新詮釋女性服飾的革命。

前拉斐爾派為1848年由三位英國藝術家約翰.艾佛雷特.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 )以及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發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反對當時由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主導的公式化教學模式,崇尚十五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色彩濃烈、強調細節的藝術風格。

早期前拉斐爾派追尋的四大原則如下:

  1. 擁有真心渴望傳遞的理念。
  2. 仔細研讀自然界事物、以熟知如何表現。
  3. 直觀、嚴謹、且感同身受地體會先人的藝術,排除墨守成規、自我誇耀、死記硬背。
  4. 最不可或缺的,創造精緻通透的畫面與形象。

因此,不同於美國女權團體健康、便於行、透過服飾改變女性社會地位的訴求,前拉斐爾派的初衷來自藝術工藝運動(Art and Craft Movment)啟發,希望秉棄工業革命以來設計與生產分離的狀態,訴求服飾結合自然美感與設計功能性,主張穿著一種以來自中古世紀服飾為靈感,簡約、寬鬆長袍,將身體從束腹中解放。

藝術工藝運動的靈魂人物,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曾如此評論自己心目中的服飾意義:

「服飾應當拂照人體,而非扭曲或泯滅它的曲線;身體應當被覆蓋,但也不是被縫在麻布袋、或卡在箱中,而是被布料妥善處理。不是一件死物,而是活的、展現無盡美感的。

若這些被遺棄,雙眼在生活中的福利也將喪失大半。」

為了兌現自己的理念,他不但成立公司、生產自己設計的家飾,還在1860年代為妻子、同時也是眾多前拉斐爾派藝術家的謬思—珍.莫里斯(Jane Morris)—設計過許多輪廓寬鬆、兼具功能與美觀的服飾,吸引不少藝術家與他們的妻子爭相仿效。

而其他前拉斐爾派信徒如:瑪莉.伊莉莎.哈維斯(Mary Eliza Haweis)、查理斯.洛克.伊斯萊克爵士(Sir Charles Lock Eastlake)、歌德斐瑞.哈維特(Godfrey Howitt)、伊索爾.波洛恩特(Ethel Blount)、以及亞伯特.歌德溫(Albert Godwin)也各自對女性服飾提出不同見解。

同為畫家與歷史學家的瑪莉.伊莉莎.哈維斯和查理斯.洛克.伊斯萊克爵士,主張服飾的品質應擁有可被博物館收藏的水準;建築師亞伯特.歌德溫則堅信服飾是藝術與科學的產物、可以融合健康與美觀:

「若雙眼被醜陋的事物遮蔽,健康將永遠無法完美。」

與亞伯特.歌德溫抱持相似觀點,伊索爾.波洛恩特於1897年成立了一間名為哈索梅爾.皮桑特工業(Haslemere Peasant Industries)的公司,專門生產價格實惠、風格簡約舒適的服裝。

珍.莫里斯,攝於1865年。
以珍.莫里斯為模特兒繪製的《白日夢(The Day Dream)》
作者為前拉斐爾派創始人但丁.加百列.羅塞蒂
他於1857年在牛津一所戲院發掘珍、並邀請她擔任模特兒,
後來珍結識、嫁給威廉.莫里斯,
因此獲得教育機會、晉升上流社會。
1871年,威廉.莫里斯前往冰島,
留下珍與羅塞蒂共處、進而談起地下戀情,
並成為羅塞蒂逝世前的創作謬思。
1874年,愛德華.博內–瓊斯(Edward Burne-Jones)與威廉.莫里斯兩家
攝於佛德瑞克.霍里爾(Frederick Hollyer)家中,
女眷們身著前拉斐爾派推崇的寬鬆袍狀服飾,
與當時社會大眾推崇的纖腰、大蓬裙頗有差距。
1905年英國利伯緹百貨(LIBERTY & Co.)型錄中刊載的前拉斐爾派風格女裝。
利伯緹百貨的創始人亞瑟.拉森比.利伯緹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
與諸多藝術工藝運動、以及唯美運動靈魂人物交好,
不但販售大量藝術工藝運動風格家飾與服飾,
還曾多次邀請威廉.莫里斯等人為百貨公司旗下的印花品牌設計印花,
甚至被唯美派詩人奧斯卡.王爾德讚為:
「藝術家與設計師的百貨。」
Photo Source/Wilson, E. & Taylor, L. (1989) 
Jacqueline in Wilson, E. & Taylor, L. (1989)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A History of Dress from 1860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 BBC Books, p. 133.

除了前拉斐爾派,唯美主義運動(Aesthetic Movement)的靈魂人物、愛爾蘭詩人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同樣提出另一種訴求女性文化與男性藝術理論平衡的服飾美學。

唯美主義運動約起始於1868年,受英國學者華特.佩特(Walter Pater)文章影響,與前拉斐爾派後來衍生出的藝術工藝運動追求「美觀與功能兼具」不同,唯美主義支持者堅持「為藝術而藝術」致力於將「美」貫徹於生活,不過,由於同樣對美有所追求,兩派支持者雖然針鋒相對、卻又經常往來,其中又以奧斯卡.王爾德最為人所知。

他不但贊同前拉斐爾派的希臘式長袍完美體現國家當代社會現況與民意,還讚美這場服飾革命是由一群「聰慧且迷人,將服飾應當健康、自由、以及美觀僅繫於心的人們」領導。他宣稱,人若不能將自己變成一件藝術品、就得穿一件藝術品。

為推廣理想中的女性服飾,奧斯卡.王爾德甚至參與了一本名為《女性世界(The Woman’s World)》的雜誌編輯工作。

奧斯卡.王爾德。
出身富裕中產階級家庭的王爾德
本身就是一位對衣著打扮極為要求且驚世駭俗的人物,
經常以絲絨外套搭配花領帶、馬褲、以及寬邊禮帽,
完全有別於當時有教養紳士的著衣規則。
他甚至曾出版過一篇名為《穿衣哲學(The Philosophy of Dress)》的論文,
這篇論文曾一度失傳,
直到2012年,由王爾德研究學者約翰.庫柏(John Cooper)
《女性世界》第一期,出版於1888年六月。

《女性世界》是一本創辦於1886年的女性雜誌,原名為《淑女世界(The Lady's World)》主要讀者群為日益增長的富裕中產階級女性。1887年,出版社總經理維密斯.雷德(Wemyss Reid)對奧斯卡.王爾德為《帕馬公報(The Pall Mall Gazette)》撰寫的文章印象深刻,便致信王爾德、並附上幾本雜誌。兩個月後,王爾德與雜誌簽下一紙週薪六英鎊、每週只需工作兩個早晨的編輯合約。

於1887年至1890年期間,王爾德首先將雜誌改名為《女性世界》,並將目標讀者轉向數量逐漸攀升的、受過教育的女性,邀請許多名流(據傳包含維多利亞女王,但被婉拒)撰寫專欄、社會時事、以及時尚潮流。

在十九世紀末文藝青年偶像—前拉斐爾派成員與王爾德—的推波助瀾下,藝術家與受過教育的年輕族群開始爭相仿效這股身體解放風潮。

部份女性藝術家,例如: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院長法蘭西斯.紐貝瑞(Francis Newbery)的妻子、蘇格蘭藝術家與該校刺繡創作系(Department of Embroidery)創辦人、同時也是大名鼎鼎的女性藝術設計團體《格拉斯哥女孩(Glasgow Girl)》成員之一的潔思.紐貝瑞(Jessie Newbery)還有畫家奧古斯都.約翰(Augustus John)的妻子兼謬思,朵萊利亞.約翰(Dorelia John)等,皆紛紛穿上自己設計、製作的藝術服飾(Artistic Dresa)

當時,一位典型的前拉斐爾派或唯美主義派女文青,多半蓄著一頭蓬鬆的紅色捲髮、擁有一雙碧綠眼與一張蒼白面容,穿著大地色系或以植物染製的寬鬆長袍—上面多半繡著她們創作的太陽花或水仙等植物—搭配一雙無跟平底鞋。

紐貝瑞夫婦。
潔思.紐貝瑞的刺繡創作。
奧古斯都.約翰於1904年繪製的《黑衣的朵萊利亞(Dorelia in a Black Dress)》肖像。
收藏於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
這套由利伯緹百貨製作於1905年的女裝,
擁有典型的唯美主義服飾樣貌:
落肩、寬鬆、不強調身體曲線。
同樣出自利伯緹百貨的1894年午茶袍(Tea Gown)
是當時女性午後或晚餐時段穿著的非正式家居服,
原主人為利伯緹家族女性成員。
1884年,利伯緹百貨與唯美主義運動成員
愛德華.威廉.歌德溫(Edward William Godwin)合作成立女裝部門,
這件午茶袍被認為與藝術工藝運動成員,藝術家華特.克蘭(Walter Crane)的設計極為相似,
黃、綠搭配展現了唯美主義風格,
而高腰與墨綠色絲絨外罩則源自於前拉斐爾派隱喻歷史的習慣。

然而,無論是艾蜜莉亞.布魯姆爾、前拉斐爾派藝術家、或文青偶像王爾德的唯美主義運動,兼具健康舒適與美麗的機能性服飾依然未能打破數世紀以來,誇張的女性著衣習慣、以及嚴謹的社會教條,可不能否認,這些異議確實緩慢地引導部份群眾開始思考美感與品味的獨立與自主。

留言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