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Something:《Ballgowns:British Glamour Since 1950》by Oriole Cullen & Sonnet Stanfill


《Ballgowns:British Glamour Since 1950》算是英國V&A博物館於2012年舉辦的同名展覽導覽手冊,因為很喜歡那場展覽,甚至曾經在米豆班在英國寫過心得,成立書館之後,這本書自然也成為首選書單之一,雖然紙本無法百分之百重現那些華美衣裳的精緻細節,但不影響這本書的內容與品質,再加上平裝版售價千元有找,這麼划算不採購對不起自己(笑)

Photo Credit/V&A Museum


由於台灣社會結構與風土民情,ㄧ般人除了新娘禮服與紅毯禮服之外,對正裝或禮服的了解不深,殊不知西式禮服種類繁多,無法一言以蔽之,本書的主題「Ballgowns」則是「社交禮服」,概念有點類似巴黎高級訂製服,但不太一樣,感謝英劇《唐頓莊園》帶來歐洲古裝劇大流行,現在提到這種社交禮服,大家應該不那麼陌生。

「Ball」一詞源自拉丁文「Ballare」,意旨「跳舞(To Dance)」,所以Ballgown中的「Ball」就是指「交際舞(Ballroom Dance)」。

交際舞的歷史,最早可追逤至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貴族於宴會上跳的舞步,例如:電影《伊莉莎白》與《莎翁情史》中,宮廷與貴族晚宴的跳舞場景,跳的便是交際舞。二十世紀以後,社會風氣與階級逐漸自由,公開跳舞不再是上流社會專利,「去舞廳跳舞」成為一種時髦的表現,社交舞也因此日漸普及。

但Ballgown並不等於現在交際舞比賽中、舞者穿著的舞衣,而是指上流社會於正式晚宴穿著的禮服。

Photo Credit/V&A Museum

一次世界大戰前,社會階級與性別規範壁壘分明的年代,不同社會地位與性別者出席各場合的行為舉止與穿著打扮都有嚴格規定,越是嚴格遵守越能彰顯社會地位,因此,上流社會女性,腰束越細、打扮越華美、禮服換最越多套,越能彰顯家世、以及父親、兄弟、丈夫、甚至兒子的財力與地位,概念就好比民國以前裹小腳,代表女性無須從事粗重工作、出身良好,因此,腳的大小代表社會地位高低,越小越高貴。

在過去,上流社會的正式晚宴和現在的大概相差無幾,但多了一個相親嫁女兒的功能,女方在此展現的地位與財力越高、越能找到好老公,所以,做為出席強調社會地位重要場合的Ballgown,不但必須獨一無二、量身訂製,還絕對不能穿著第二次—穿兩次代表家族沒錢買新衣)材料與做工自然也要越精緻越好,因此,每件Ballgown皆所費不貲。

Photo Credit/V&A Museum

一套傳統女性社交禮服,須包含:

禮服(Ballgown)
款式通常為以絲、塔夫塔綢、或緞面材質量身訂做、長度至腳踝或及地的連身裙裝,

舞鞋
款式相對精緻、經典的高跟鞋、涼鞋、平底鞋,甚至芭蕾舞鞋皆可。

珠寶
必須配戴訂製或古董耳環與項鍊,戒指與手鍊則可自由搭配,但手錶則必須有錶蓋,而且不建議佩帶類似手鍊的款式。

手套
若想穿戴手套,則必須是長度超過手肘的款式(Opera Gloves)

外套
必須是披肩(Stole)、斗篷(Cape)、長斗篷(Cloak)、或長外套(Opera Coat)

晚宴包

選擇性的配件
勳章(若邀請函上註明須配戴,則多戴於胸襟處)、冠狀頭飾(非皇冠,若為皇室,皇冠的配戴則另有規矩)

黛安娜王妃穿著過的禮服。
Photo Credit/V&A Museum
Photo Credit/V&A Museum

但隨著時代推演,Ballgown早已不是皇室與上流社會專利,服裝材質也逐漸多元,當時的展覽設置於重新規劃的時尚館藏區中央,以圓弧形排列,分上下兩層,按設計、名媛、場合、皇室、名人劃分,並將當代設計師的作品以幻燈片投影在圓拱頂棚,似乎想取時尚之美如繁星的概念,書籍則以時尚攝影師David Hughes拍攝的英國當代設計師作品為主,但仍包含兩篇關於Ballgown的論文、以及ㄧ些資料照片。





畢竟,回歸服裝本體,這些量身訂製的美麗衣裳,無非是設計師與顧客間的對話,如何令顧客百分之百信任、將每一個重要場合交予設計師和團隊,完成一套又一套的心血?無怪有些設計師與顧客之間的關係緊密如摯友、宛如他們的美麗心靈治療師。

Photo Credit/V&A Museum
書籍內容以David Hughes拍攝的當代英國設計師作品為主
Photo Credit/V&A Museum

◆延伸閱讀◆

留言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