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生

圖片是八百年前參加倫敦時裝週的照片,不要問我哪場秀,我忘了。

這篇文章原先放在已經長草長成大樹的私人部落格,早上突然發現原來今天是大學指考的最後一天,決定把它挖出來重新刊登在+DOC+。

原文標題為《給即將要去英國Birmingham留學的新生:找工作篇》,當初撰寫這篇文章的契機,是參加英國的母校在台灣舉辦的新生說明會,活動結束後忍不住一連串發了三篇關於留學生活食衣住行育樂、外加選宿舍的生活指南,沒想到這三篇文章經過三年,依然跟我那吐槽《LOVE NEVER DIES》的廢文一起並列長草部落格的熱門文章……可見時光匆匆,學子迷惘依舊。

再加上經過幾年在外漂泊工作,我們發現,台灣的設計教育體系雖然越來越多元,乍看之下學校選擇越來越寬廣,事實上,學生卻越來越迷惘,因為同質性科系太多,職業選擇依舊如故,同時,畢業後面臨國內產業緊縮、以及低薪與長工時,逼迫許多人不得不考慮往外發展,留學也好、遊學打工也好、甚至,到中國、新加坡、香港、澳門等相對容易取得工作簽證的國家工作也好……在國外讀書工作,看似風光,實際的辛酸又豈是三言兩語可說完?

由於事隔三年,許多事情已經大不同(例如:英國脫歐)決定將這篇文章重新修改,給即將踏入人生下一個階段的學生們。


參加了一場母校的新生說明會—先說,我並不是被邀請,只是單純因為主辦方想找人分享留學生活—到場之後發現流程沒安排好,主辦方並沒有預留時間給我們和新生交流、還要求必須用英文分享。

用英文分享不是問題,但一時沒準備、也不知道該說什麼,開口一兩句後,發現台上人的腦子空,台下人的表情更空,乾脆問主辦方能不能改用中文、讓新生直接問問題。畢竟,大部份新生都沒有在歐洲長期居住的經驗,就算通過語言檢定,但考試和直接以英文交流是兩回事,當場逼迫他們聽英文還要想問題,不如敲昏他們還比較快;另一方面,要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把三年多將近四年的生活濃縮成十分鐘,實在很難,不如讓新生針對感興趣的部份提問。

沒想到……新生們憋了很久只憋出以下三個問題:

請問當初如何申請工作?
學校宿舍如何?
可以申請雙主修嗎?

剛抵達伯明罕第一天拍攝的市政府,
現在看才發現照片中間有對激吻的情侶。

……同學們,難道不應該先擔心課程內容?如何開立銀行帳戶?選擇哪家手機業者?還有哪裡可以買到便宜食物嗎?

接下來自由交流時間,只有坐在對面的一位女孩主動聊了ㄧ些問題,另外有兩三位新生跟設計學院院長聊天(事實上,是院長主動跟他們聊天)其他新生都忙著……交換對方的臉書帳號……

雖然不是要求在場新生都來加我的臉書帳號(你想我還不想)但從這次說明會,可以發現一個大問題,而上回大學恩師邀我和朋友到學校經驗分享時、也遭遇了這個問題,就是台灣的學生極度不會善用資源

那次經驗分享結束後,朋友告訴我,如果她渴望出國留學、或大學即將畢業,當一位有經驗的人出現在面前,一定非常認真聽並且寫筆記,然後拼命問問題,甚至想辦法攀關係、留聯絡方式。

出外靠朋友沒錯,留其他新生臉書帳號也沒錯,但是當眼前有人擁有比你更多經驗且願意提供幫助時,其他國家的學生早就餓虎撲羊、恨不得跟他/她成為摯友時,台灣許多學生卻用空茫的眼神、憋不出半個屁來,似乎非要經驗過了,才早知如此。

時隔多年,英國早已取消PSW簽證,改以抽籤的形式發放遊學打工簽證,前段時間更因為脫歐,未來簽證制度是否再次改變,實在很難說,但在此依然必須很誠懇很誠懇地問:

你連英國都還沒去住超過半年,怎麼確定自己如此渴望留下來工作?甚至一留就留一輩子?
更何況,眼前首要的是去讀書,書都還沒開始讀、就想著工作,不覺的本末倒置?

請先搞清楚,進入大學或出國留學的目的,究竟是學習更多知識?獲得生活經驗?還是工作經歷?

在海外漂泊的時間,與許多在當地待了數十年的朋友相比,個人的經驗真的不算豐富,但所有人共同的體驗就是:

務必要清楚自己做出選擇的目的。

伯明罕的宿舍,剛入住時,因為設備很新、環境優美,拍了一堆照片,
隨著恐怖室友的到來,美好的形象立刻灰飛煙滅。

大學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更別說出國一趟,文化衝擊勞神傷財,弄到憂鬱症、自殺、最後被迫回台灣的人也不少,人生苦短,千萬別拿自己的開玩笑,畢竟,放下一切出國追夢用說的很簡單,到了當地能融入生活,其實比相親找對象還要難。

以我自己為例子,當初選擇研讀藝術設計史,是因為對流行趨勢研究相關工作感興趣,台灣沒有這門科系、也沒這門行業,所以勢必要到海外學習,考量現下流行趨勢解讀多半為西方文化,一個東方人要分析西方文化,如果不了解人家的歷史、怎麼預測人家的未來?計畫畢業後留在英國工作的目的亦是如此,因為台灣沒有流行趨勢相關專業,希望了解當地上百年時尚產業運作方式,所以,我先跑去伯明罕讀了個藝術設計史碩士、再搬到倫敦找工作。

找工作的過程中,最感興趣的流行趨勢、公關、行銷相關職位優先,可並不排斥其他工作機會,因為了解產業優先、再來才是專業累積,雖然最後因緣際會獲得百貨公司採購企劃助理的工作,但依然覺得不虛此行、甚至非常感謝這份經驗,後來到中國求職亦是如此,所以,我自己的求學或求職規劃,從準備出國前就計劃好方向,無論去哪一個國家都將朝此方向。

在英國、以及後來的中國,認識的其他亞洲國家學生幾乎也是如此,甚至更認真—他們從出國開始便瘋狂實習;台灣學生則忙著逛街遊歐洲;放長假時,台灣學生忙著回家放假吃美食,他們則留下來找Full-Time的實習工作,一方面增進對專業的了解、確定這是自己想從事的職業;另一方面則是累積經驗,因為在英國,就算只是實習、也需要經驗,許多熱門職業,例如:公關、採購、編輯等,就算是本地人也經常必須累積實習經驗一到兩年,才能找到一份正職缺。

下雪的日子,為了省暖氣費,經常穿羽絨外套、蓋兩床棉被睡覺。

就算計劃周詳,中間挫折依然難免,曾經因為剛開始工作、家裡的生活費還沒到帳,冰箱只剩下米,為了省錢,用泡麵剩下的醬料包拌飯;第一次入住宿舍就遇到恐怖室友,把公共區域弄得一團亂,還害留宿到最後的我們差點拿不回保證金,被迫硬著頭皮用英文吵架……這些對每一位在外漂泊的朋友,相信都不是新鮮事,雖然在外靠朋友,但許多事情仍然必須依靠自己想辦法解決。

甚至,在海外找工作,要有心理準備,與台灣政府熱愛捧大筆資金請外國專業人才不同,許多國家絕對優先保障自己人,經濟不景氣,自己人都沒工作,哪裡還有機會給外國人?例如:一般英國公司雇用員工有不成文規定,英國公民優先、再來是歐盟公民(現在脫歐,未來是否如此還不清楚)就算你比本地人優秀一百萬倍,抱歉,他們特別護短、而且雇用外國人必須多繳稅,就算是花錢去英國投資公司,都必須雇用一定比例本地人,更何況你只是去被雇用呢?

為了鄉愁,八英鎊的鹽酥雞還是要點下去。

再者,英國與中國找工作的過程也與台灣大不同,從履歷到應對進退都是另一門學問,聊起來實在太長,由於這篇文章是給準備要出國留學的新生,就不在此贅述,眼前更重要的,應該是關心:

就算是同一科系,校風與教學風格也會有所不同,申請的學校是否能提供你想學習的知識與資源?(資源還包含畢業後求職的資源)

台灣的設計教育課程多半偏重均才,學生幾乎什麼都要會,但如果你已經有職業目標,是否應該考慮哪些科目或實習機會能幫助你達到目標?

如果是海外學校,只依賴學校網站或留學仲介機構的介紹選校風險太高,是否有機會安排到當地實際參觀?

如果無法實地參觀,是否有學長姊可以諮詢?

如果打定主意畢業後要留在當地工作,學校可以提供哪些資源?學校所在的國家與城市風土民情如何?例如:水費帳單去哪裡繳?超市何時打折?床單要去哪裡買?

畢竟,出國後被柴米油鹽醬醋茶逼死的英雄好漢其實非常非常多,與其了解是否可以申請雙主修(要多繳學費學校應該都很歡迎)買到又貴又難用的衛生紙可能更糟心。

以上,給新生,祝大家都獲得好成績。

留言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