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思路:飾品設計品牌32 Art Jewellery專訪

32 Art Jewellery的《枯山水系列》靜態展覽,
目前正在台北永康街的Ichjiku Cafe & Living展出至2015年12月31日。
Photo by Chuan-Yu Kang

「我們今天先Catch Up,等等再聊工作。」Cindy笑著說。

Cindy Kuo是在倫敦認識的女孩之一,我們往來的次數不算多,甚至不是經常相約喝咖啡聊是非的類型,但每次見面都會關心對方的近況。

我們上一次見面,是三年前和一群倫敦的朋友在台灣某個隱密的酒吧聊天,當時Cindy正在澳洲,工作穩定且薪資優渥,對生活似乎有點迷惘又並未不滿到令人憂鬱。

沒想到,三年之間,她毅然決然辭去工作、搬到佛羅倫斯學習珠寶設計,成立了自己的品牌32 Art Jewellery,還帶著作品《枯山水系列》回台灣辦展。

而Cindy的作品也令人相當意外,作為朋友,她向來是位舉手投足充滿女人味且善於與人交往的女孩,她的作品卻相當中性且安靜,某種程度上,很難將兩者聯想在一起。

於是,參加完《枯山水系列》位於台北永康街Ichjiku Café & Living的展覽開幕活動,我便迫不及待地約Cindy出來好好聊一聊她這幾年的生活與創作。



32 Art Jewellery《枯山水系列》項鍊。
Photo by Chuan-Yu Kang

首先,想聊聊關於32 Art Jewellery,怎麼會突然想成立自己的品牌?

大概要從義大利佛羅倫斯聊起。

到佛羅倫斯前,我在英國和澳洲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於同一間國際知名的丹麥珠寶設計師品牌擔任銷售,在澳洲工作時,因為我主動爭取和公司的信任,逐漸接觸到運營管理、視覺陳列、以及公關行銷等職務,後來公司甚至希望升我為店經理。

但我一直覺得,銷售並非自己的永久目標、也不確定它是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加上近幾年兜兜轉轉許多國家,澳洲的薪資和生活環境雖不錯,可總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我開始思考是否該放手一搏、給自己一個機會,以免將來後悔。

因為從高中到大學,我都就讀相對傳統、穩定的專業,連英國的研究所也是行銷相關科目,當時雖一度考慮設計,但由於零基礎、必須從學士學位從頭開始,有點砍掉重練的感覺。

所以,三十歲那年,我決定要做自己最喜歡的專業,而仔細考慮後,決定選擇設計。

於是,我把在澳洲儲存的積蓄拿去申請位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的Alchimia contemporary Jewellery school

選擇這所學校的機緣,來自當時一起工作的珠寶設計師,他曾經就讀這所學校,給了我一些建議,最後我對自己說:

「好!我要辭職去這所學校念珠寶設計!」

32 Art Jewellery的《枯山水系列》胸針。
Photo by Chuan-Yu Kang

但設計類別有許多,為什麼鎖定珠寶設計?是否因為在珠寶設計品牌工作的影響?

應該說,我喜歡物件(Object)。

「珠寶」對我而言,不只是Bling Bling的奢侈品,而是一個物件、一個機關、可以每天配戴在身上的裝飾品,「珠寶設計」則是思考:

「如何通過每天配戴在身上的飾品拉近與生活的距離?」

相對其他類型物件設計,珠寶和人的交互作用又更親密,因為它會近距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穿著搭配產生互動,而不只是漂漂亮亮的陳列在空間裡。

32 Art Jewellery的《枯山水系列》胸針。
Photo by Chuan-Yu Kang

在珠寶設計品牌擔任銷售則讓我發現:

許多時候,消費者的想法與設計師的預期存在落差。

雖然銷售人員會將第一線的資訊反饋給公司,但不一定能真正傳遞給設計師,再加上消費者有千百種,意見也會有千百種,不可能滿足所有消費者需求。

設計師創作時,多半天馬行空、偏好自己喜歡的款式,有時會不經意忽略消費者的想法,例如:長項鍊繞兩圈,經常會因為重心的緣故,一圈往上跑卡住脖子;或是項鍊的弧度有些人配戴起來不太舒服等。

銷售經歷幫助我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他們可能穿著的方式、希望能帶給他們舒適的配戴體驗,因此,我會盡量將當時的經驗反映在32 Art Jewellery的細節設計上。

32 Art Jewellery的《枯山水系列》項鍊。
Photo by Chuan-Yu Kang

聽起來,第一線銷售經歷影響了你對設計的想法?
因為許多設計師更注重創意、希望幫消費者打破生活現狀,而你似乎將「與消費者互動」的過程與體驗納入創作的一環?

創意當然很重要,我也希望創作自己喜歡的設計,但我覺得與其完全迎合消費者喜好,不如創作自己喜歡且大部份人可接受的作品,以吸引與你志同道合的消費者。

銷售經驗則是幫助我在「穿戴實用性」的設計細節上,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將「配戴舒適」納入創作概念。

我們再回到「為什麼要做品牌?」這個問題。
因為研讀設計有許多條路,經營品牌其實沒那麼簡單,大部份設計師會選擇進入行業、而不是成立品牌,你是因為什麼原因決定成立32 Art Jewellery?

我在倫敦的其中一份工作是在半公營機構輔助台灣廠商在當地採購或運營推廣。

由於台灣廠商經營項目多半偏中、上游,而且幾乎都是幾十年的老公司,比較安於現狀,但我一直認為台灣擁有多元活力,希望能積極輔導有能力的廠商經營品牌。

不過,如你所說,當時許多第二代在海外學習設計歸國,希望可以通過品牌走出產業瓶頸,但老一輩認為代工進帳穩定,因此產生想法上的拉扯。

珠寶設計學校畢業後,我檢視自己想做的東西,覺得因為都是純手作、沒有量產的問題、也就沒有太多中、上游廠商的問題,因此決定成立品牌,主要是希望可藉此讓自己的想法被看見。

32 Art Jewellery的《枯山水系列》胸針。
Cindy希望飾品並不只是單純的裝飾物,
而是能夠與配戴者形成互動或思考的物件,
好比胸針不一定只能配戴在胸口,
也可成為帽子的裝飾。
Photo by Chuan-Yu Kang

所以,品牌或許更像個「可以藉此發聲、嘗試自己喜歡事物」的渠道、也因此你並未限制品牌風格?

是的,這也是最初選用「32」作為品牌名稱的原因。

因為「數字」相對「名字」中性,如果使用Cindy Kuo,一看就知道我是哪裡人—並非不願意讓大家知道,而是希望大家先將焦點放在作品、再了解我,不是看到名字就用文化解讀作品。

所以,32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就是32,對我的意義則是:

在三十二歲這一年,人生出現許多轉折和變化,像重新出發、值得紀念。

32 Art Jewellery的《枯山水系列》胸針,
很喜歡這次靜態展的陳列方式,
一方面貼切的體現「枯山水」,
一方面也符合展覽空間略微日式的清新氛圍。
Photo by Chuan-Yu Kang

關於這次在台北永康街Ichjiku Café & Living展出的《枯山水系列》,最令我好奇的部份是作品材質。
印象中,32 Art Jewellery初期的作品以金工居多,這次為什麼突然挑選相對柔軟、安靜的素材?

跟前面說的一樣—因為沒有給32 Art Jewellery或自己的創作設任何界線,無論是金工或其他素材我都喜歡。

或許這樣解釋好了:

當時在Alchimia contemporary Jewellery school接受的創意訓練,是從創作靈感與構想帶出材質,學校的教育理念較偏重當代設計,並不僅限於金工或高級珠寶設計,老師經常鼓勵學生針對不同主題尋找合適的異媒材。

「枯山水」屬於傳統京都庭園的一部份,最初是我在倫敦修習室內設計短期課程的一項作業,《枯山水系列》算是當時的延伸。

對於這個主題,我第一眼注意到的是「線條」,然後才是「顏色」,因為枯山水本身是將「具象」轉化成平面、幽靜、意象、線條的概念,但我又不希望完全複製它,所以選擇抽取「線條」作為創作主軸。

確定靈感後,我一直考慮選用某種軟性材料,可我並非織品專業出身,便開始大範圍嘗試各種材料,偶然間找到了緞帶類素材,而織帶是其中一種。

織帶沒有一般緞帶因收邊而產生色差與厚薄問題,能達到我希望的顏色統一、單純以自然光影呈現作品立體度、以及色彩深淺的效果。

我在西班牙的紡織材料用品店找到目前使用的織帶,因為它是百分之六十三的聚酯纖維、百分之三十七的棉,相當容易塑型,只有一些較大型的作品需要特殊處理固定,避免時間久了變形,所有作品也都有防水處理,但畢竟是織物,仍不建議過度接觸水。

32 Art Jewellery的《枯山水系列》胸針,
較大型、具有空間感的作品都經過特殊固定處理,
避免配戴久了變形。
Photo by Chuan-Yu Kang

另外,部份作品上的圖案都是手工單線刺繡而成,我拼完整體形狀後,再決定是否加上裝飾,因為有些作品的重點在線條;有些則希望從空間或形狀看細節。

32 Art Jewellery的《枯山水系列》手環,
圖案皆由Cindy親自手工單線刺繡而成。
Photo by Chuan-Yu Kang
32 Art Jewellery的《枯山水系列》單線刺繡圖案胸針,
Cindy多半會先以織帶塑造出理想的線條與形狀,
再思考是否增加裝飾、還是將重心放在飾品整體線條與空間氛圍。
Photo by Chuan-Yu Kang

最初,我並未設定作品數量,後來Ichijiku Café & Living在網路上看到我的作品集,主動聯繫合作辦展覽,但他們希望至少有十五到二十件作品,所以最終我創作了大約三十件作品。

32 Art Jewellery的《枯山水系列》耳環與項鍊,
耳針造型為配合作品型態的特殊設計。
Photo by Chuan-Yu Kang

銀飾的部份似乎也有特別設計?

是的,除了穿戴是否平順舒適之外,我也很在意藏拙,就像製作服裝結構一樣,除非刻意,否則設計師不可能讓線頭外露。

以耳環為例:

由於它是簡單的線條組成,我在創作時便會思考它的結構性—該如何包邊?線條的路徑?交接處怎麼縫合?最後如何收尾?

這種結構挑戰有點類似機械性的思考,我覺得滿有意思的,這也是我認為珠寶設計有趣的原因之一:

一個物件如何讓它平穩地配掛在身上?

其實必須考慮很多細節,像是以「微觀設計」解決問題。

32 Art Jewellery的《枯山水系列》耳環,
織帶的路徑、與耳針的接合點、以及收尾的方式都經過Cindy細膩考慮。
Photo by Chuan-Yu Kang

這是很有邏輯的設計思考,所以對你而言,無論創意、設計、結構、到顧客互動體驗,其實都是你的創作過程?

因為我覺得金工不只是製作一個機關—製作機關可以很簡單,材料行就可以買到許多現成的材料,但我希望自己能思考的更細微。

例如:所有耳環的耳針材質都經過挑選,是牙齒醫療使用的不鏽鋼,希望使用好的材質、延長作品的生命。

雖不敢說32 Art Jewellery的作品可使用一百年,因為物件保存狀況和使用者習慣有關,就算是之前工作的珠寶設計品牌,我們也經常遭遇顧客要求維修的狀況,但還是希望盡量考慮所有細節。

32 Art Jewellery的《枯山水系列》項鍊
Photo by Chuan-Yu Kang

更多32 Art Jewellery的詳細訊息,可參考:


留言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