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回憶的搖籃:「上海籃子」特展@徐匯藝術館


原本沒打算寫這展覽的,但看完實在喜歡,忍不住讓它插隊了(笑)

「上海籃子」特展如主題,展得就是上海的籃子,要介紹上海籃子,可能必須簡單介紹一位名叫周祺的女孩。

我當然不認識周祺,知道她名字是因她去年出版的口袋書,「上海雜貨舖」。

這本書雖標榜口袋書,尺寸確實只有巴掌大,可厚度和內容不可小看,
周祺在裡面扎扎實實的走訪、考察、拍攝、專訪、紀錄了一百二十件,至今仍可在上海買到的日常雜貨,書末還大方附上一疊地址,讓舊貨迷和雜貨迷們可根據資訊,實地走訪這些逐漸消失的老店舖。

因此,「上海雜貨舖」勾起的不只是讀者(特別是上海人)的回憶,同時無形間推廣並保護了即將失落的工藝,是一本難得又溫暖的小書。


話題回到「上海籃子」展。
這個展覽,自然是周祺製作「上海雜貨舖」實地考察蒐集的結果之一,展出內容其實不多,畢竟徐匯藝術館也不大,就是一棟兩層樓的老洋房。

一樓是周祺從上海各地蒐集來的五十個籃子,它們不是古董或珍貴的傳家之寶,而是至今依然可在上海買到的日常用品。


竹椅子也是目前可以買得到的日常物件。





它們用途各異,除了一般大家能想到的、買菜裝水果的菜籃子,還有用來洗菜、或用來保溫、甚至用來裝便當的特殊籃子。

裝便當用,應該屬於全家餐等級。
裝便當用,和我一起去看展覽的朋友說,
以前還有一種籃子是底層加裝可保溫設計,超高級。
朋友說,他們小時候上幼稚園,
家長會用這種籃子給小朋友裝零食帶去學校,
我說:「你們的幼稚園也太高端大氣上檔次了吧!?
我怎麼記得台灣幼稚園禁帶零食!?」

所有的籃子都掛了一塊紅標籤,清楚標註購買地點、用途、以及價錢,由於籃子們都不貴(便宜的十幾塊錢人民幣),所以展品的陳列方式都是活動的,開放觀眾觸摸、翻看籃子的細節(順便看標價、看購買地,引發「不如這周末就去買籃子吧!」的敗家心,置入性行銷也太成功了!)



一樓展室後半的牆上,是幾位籃子老師傅的採訪,前面吊掛他們的作品。



其中,這個竹畚箕小巧精緻,背面還有細膩的花樣,從來沒想過,原來畚箕可以這麼美!



二樓展室劃分為兩個部份,一邊是周祺在實地考察過程用毛筆畫得速寫,而我特別喜歡她寫得這段話:









另一部分,則是德裔美籍漢學家伯特霍德勞費,於一九二五年撰寫的「中國籃子」一書圖稿。


勞費當時在長江沿岸及以南地區,蒐集了五十八件設計各異的籃子,針對其素材、花紋、工藝等,做了詳盡的分析,其中,包含不少至今已無人能重現的精巧圖案。



這兩個籃子上面的鳳凰與囍字圖騰都是編織而成。

「上海籃子」嚴格來看,不算是個策劃很棒的展覽,可是它很溫暖,我喜歡這樣的溫暖,
一如上海雜貨舖這本書,追求的不是以逝的工藝,而是仍存在、卻被人忽視的日常物件。
我想,中國幸運之處,是因為地方大、仍在進步開發中,所以這些物件尚未完全消失,一方面又剛好趕上全世界的文創熱潮,新世代年輕人開始反思這些即將消逝的文化。

和我一起去看展的上海朋友問我,台灣有沒有類似的籃子?現在還找不找得到?

我一時說不出來。

不知道是文化不同,還是台灣在經濟起飛的日子,現代化得太徹底,在我記憶裡,好像有籃子的蹤跡,總覺得它們在生活中出現過,但印象裡,從沒看過外婆或媽媽拎竹籃子上街買菜,不曾見過街頭巷尾的雜貨店賣籃子、簍子,家裡的竹蒸籠還是青少年時期,媽媽特別找地方買的,只想起去年曾在新店高架橋下驚鴻一瞥,一間小雜貨店門口掛滿用封箱帶編織而成、五顏六色的菜籃,應該算是「台灣籃子」吧?


來到上海後,時不時收到稱讚:

台灣的中華文化保留得最完全、台灣的文物保留得最精緻。。。。。。

同時,台灣新聞一篇又一篇報:某棟老宅又被拆遷、哪間老店又倒閉。。。。。

令我每每被問到這些問題、或收到這些稱讚,心情都很複雜,說真的,台灣現在好像每天都有大大小小國際藝術展、國際設計展,台北甚至花了大把鈔票,就為了一個「世界設計之都」的美名,但我們可有一個展,安安靜靜、扎扎實實的介紹來自台灣的工藝?

(別告訴我去年松菸那個台灣設計展還是台北設計展,那個展覽無論是展覽規劃還是展出作品,都一蹋糊塗,雖然不乏好工藝,但浮誇作品佔九十,當時抱著推薦的心情看,出來卻覺得浪費停車費,印象中那還是台北市文化局策的展,為了那個設計之都,想想都為那些每年為了籌錢出國參展、窮到快去賣腎的設計師朋友們感到不甘心。)


「上海籃子」
地點:徐匯藝術館     上海市徐匯區淮海中路1413號
時間:一月二十三日到二月二十三日,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週一休館)
票價:免費

留言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