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ty of London @ Channel 4


今天好像是第一次公開談論我的老東家Liberty of London(笑)

上面那張照片是八百年前第一次到倫敦時拍的,回頭翻硬碟發現,雖然我在這裡工作了一年多,卻一張建築外觀照片都沒好好拍,超慚愧。

以前雖然介紹過Liberty幾次,不過多半是新品介紹或簡單推廣,這篇文章似乎真的是第一次認真嚴肅介紹這間倫敦百年精品百貨,原因如標題,就因為他們最近和英國電視頻道Channel 4合作,拍攝了一部同名紀錄片,從十二月初到聖誕節,每周播出,描述這間老牌百貨如何籌備她最著名的聖誕節店鋪(Xmas Shop)。



老樣子,進入主題前,簡單介紹Liberty 百貨吧!

Liberty of London由亞瑟.萊森比.利伯提(Aurthr Lasenby Liberty)在岳父資助下,於1875年開業,主要販售從東洋與印度進口的紡織品和舶來品。最初店址並不在目前的位址,而是在攝政街(Regent Street) 218a號,大小只有半間店鋪。

不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適逢工業大躍進及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影響,西方社會對神祕東方文物特別著迷,因此,利伯提先生僅花費18個月便還清債務,甚至承租下另外間店。

現在位於Great Marlborough Street的店,則由建築師Edwin Thomas Hall以及兒子Edwin Stanley Hall設計,於1924年建造完成。建築風格為當時最流行的都鐸式建築,建材與內部裝潢皆來自兩艘退役的大船—HMS Impregnable和HMS Hindustan—拆解而成。換句話說,整棟百貨公司的每個角落都是上百年的寶貴古董。

 一樣害羞的觀光客照片
 一樣害羞的觀光客照片
 一樣害羞的觀光客照片
一樣害羞的觀光客照片

而且利伯提先生和新藝術運動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團體,如:愛德華.威廉.高登(Edward William Godwin)、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等關係良好,店內許多商品皆出自他們手筆。

甚至,Liberty百貨最出名的、自行設計生產的印花布—Liberty Art Fabrics—不少圖案便是這些名家的設計,為Liberty贏得「藝術家與設計師的百貨公司」美名。(例如:之前介紹過的「草莓小偷」,就是威廉.莫里斯的設計)

之前介紹過關於Liberty Art Fabrics的著作。
同樣貼過的「草莓小偷」印花。


而支持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傳統也延續至今。

Liberty曾經是第一間開始販售Alexander McQueen的百貨公司,也是最早在倫敦引入Acne等歐洲設計師品牌的百貨公司,現在每季依然固定購入一定數量的新銳或前衛設計師。

大膽與獨特的風格,是為什麼Liberty百貨在台灣或其他亞洲地區,並不比同樣來自倫敦的Harrods或Selfridges知名,在英國卻能與之並列的三大百貨。

OK!進入主題!Channel 4拍攝的紀錄片《Liberty of London》。

事實上,這不是Liberty第一次和電視台合作。

早在之前,BBC便曾以Liberty每年舉辦的Open Day為主題,找來另外兩間英國大型零售業者—Boots(這個台灣人應該比較熟)和habitat(類似IKEA,但更精緻、價格更高的家飾業者)—拍攝一系列、名為《Britain’s Next Big Thing》的實境節目。



Open Day,顧名思義就是對公眾開放的日子。在這一天,零售業者將開放所有希望在店內販售的設計師或供應商,直接與採購團隊面對面推銷介紹自己的商品。被選中的商品將獲得一季訂單,若銷售表現良好,則有可能成為長期合作對象。

《Britain’s Next Big Thing》內容就從Open Day那天開始,一路側拍、專訪三個品牌的採購團隊和入選者,直到商品正式上架那天。

這系列節目雖然拍得不錯,但基本上較以入選者視角,更類似選秀節目。

但Liberty於前年年底,和英國行銷女王Mary Porter、以及Channel 4合作的另外一部紀錄片—《Mary’s Bottom Line》—則是真正賺人熱淚且發人深省。



《Mary’s Bottom Line》的主角其實也不是Liberty。

節目拍攝時間點正好是英國景氣最低迷時刻。早年歐洲大量工廠外移至中國,加上歐盟邊陲國家與中國廉價勞工入侵,導致英國工廠大規模倒閉,眾多人口失業,英國人開始反思「Made in China」和「Made in Britain」對自身文化與國家發展的意義。

因此,節目內容其實也很簡單:

Mary Porter作為一位資深零售業顧問,希望在有限的預算下,創造一個純英國製造的品牌,來解決上述問題,而她找到認為最有可能成功的商品,就是女性內褲。

所以,她走上街頭詢問女性的內褲產地?願意花多少金額在購買內褲?甚至,是否願意購買一條純英國製造的內褲?願意花多少錢購買?

然後,她找到一間已經倒閉的內衣工廠、幾乎無人問津的英國製蕾絲工坊、以及一群失業勞工,從零開始,建立「Kinky Knickers」這個只做內褲的品牌。

而Liberty則是她選中的第一個銷售通路。

事實上,Kinky Knickers在節目播出前乏人問津,節目播出後卻立刻銷售一空,訂單排到數個月後,工廠接單接到手軟,至今依然是熱銷商品。

原因無他,就是節目內容深刻且認真的探討:整個產業對社會與國家甚至經濟的價值。

目前仍在播映中的《Liberty of London》,與《Mary’s Bottom Line》相似,但百年老百貨終於成為主角,節目焦點在Liberty如何於時代輪替下,維持業界尖端的地位且永續經營,節目主軸則環繞在聖誕節。



為什麼是聖誕節?

因為它是英國(或說歐美)零售業最重要的活動,在整年的銷售額中佔了極大份量),因此,如同Liberty百貨總監在片中所說:

「is make it or break it」

所以,聖誕節活動(包含:櫥窗、商品、活動等)都必須從一年前開始企劃、採購,七月份開始對業界媒體宣傳,到九月份幾乎所有店舖開始販售聖誕商品,大型百貨公司則更乾脆,直接設立聖誕節臨時專區(Xmas Shop),從九月份一路擺設到聖誕夜當天,足見聖誕節的重要性。

 2012年Liberty的Xmas Press Day陳列
  2012年Liberty的Xmas Press Day陳列
  2012年Liberty的Xmas Press Day陳列
  2012年Liberty的Xmas Press Day陳列
 2012年Liberty的Xmas Press Day陳列
 應該也是2012年的Xmas Shop
應該也是2012年的Xmas Shop

為什麼不選別的百貨就選Liberty?

因為它的聖誕店鋪連續多年獲得「The Best Xmas Shop」美名。

不過,這不是我大力介紹這部紀錄片的主因。

之所以決定專文推薦這系列節目,是因為它真的拍攝得很好!

除了可以從中窺見Liberty百貨員工日常生活,更重要是它從各種不同角度—上至總監下至工友—寫實描繪百貨公司每一份子,對自己工作的見解與熱誠。



從非常商業化、品牌推廣的角度來看這部紀錄片,是絕對成功的(至於帶入多少銷售額就不知道了,但起碼形象簡直是好到不得了了。)

從圈內人的角度來看這部片,簡直他媽的適合作為培訓教學用(而且特別適合中國和台灣)

一個百年品牌,如何從歷史走入現代?
如何將文化轉變為商品,但不失其價值?
如何將品牌融入國家歷史與民眾記憶?
如何建立與教育員工的品味和知識?
如何將員工視為品牌資產與寶藏?
甚至,如何讓員工融入品牌歷史?
又如何讓這一切又一切如此自然,不是洗腦自己的員工或強迫向民眾推銷?

這些都是所有品牌,不論服裝也好、店鋪也好、甚至政府機關也好,大家都在做卻做不到的事情。

《Liberty of London》不但都聊到了,還都做到了。

所以,能不推薦嗎?

最後附上Liberty今年的聖誕櫥窗揭幕活動影片:



我知道在台灣看不到Channel 4。
這部片目前也沒有任何字幕組版本。
(雖然我衷心希望在努力打了落落長推薦後,有哪個字幕祖佛心來了)
我也不好公開告訴大家我是怎麼看到的,但英國的電視台從幾年開始數位化,基本上所有BBC和Channel 4節目都可在官方網站觀賞,但必須是英國境內IP,所以,下面附上網站連結,各位網路高手麻煩自己研究一下吧!

留言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