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好氏發聲: 好氏研究室

由羅斯福路轉進辛亥路一段沿著建國高架向內走約莫十分鐘,街角突然出現一遍嶄新潔白的磁磚牆和黑木門窗,幾個金色Art Deco字體寫著「好氏研究室Good Studio」。

滑開老式木拉門,飄出一段中文老歌,一切令人彷彿回到民國六十幾年的老台灣,只是門上鑲嵌的是乾淨透明的玻璃,而不是記憶中的毛玻璃,外牆的磁磚也少了歲月的痕跡。

Photo by Alice Chan

這是好氏品牌研究室在台北的第一間實體店鋪,但早在三年前,他們就在對岸的北京開了一間概念店,由於A:M Design的介紹,我偷偷關注他們好一陣子,所以店面正式開幕前,就從facebook得知消息,他們一公佈試營運時間,立刻跟朋友吵要去(完全是個小粉絲來者),踏進店鋪的一瞬間,便對這間店一見鍾情,還跟朋友哀號:

「原本很想報導他們,但現在我想自私的把他們藏在口袋裡怎麼辦???」



後來,帶艾粒獅來了之後,她也很喜歡,說服我好東西還是要和大家好好分享,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最後還是拜託好氏接受採訪。
(其實也沒有拜託,根本就是問店員可不可以採訪,然後趁開幕直接殺去問總監願不願意接受採訪,後來才知道,他們為了維持店內品質,擋掉不少台灣媒體,讓我們感到三生有幸,還有這篇文章「要是沒寫好就慘了!!!」的壓力。)

晴雨瓶利用氣壓和濕度變化測量天氣的小裝置 / Photo by Alice Chan

成立於2006年,好氏最初只是單純的設計公司,但隨著公司成長,客戶希望他們承接的業務範圍越來越廣,於是他們乾脆轉型成品牌顧問公司,2年前因緣際會受邀到北京發展,好氏的總監Van說,當時他們也評估了上海等其他城市,但覺得上海比較像台北,台灣人很多,而北京幾年前尚在發展,氣氛也較文化導向。

「不過,我們其實滿宿命論的,因為北京有人找我們去,我們就去了。」他說。

好氏在北京執行的許多專案都是概念店的規劃,他們發現中國市場在某些層面走得甚至比台灣還領先,許多中國設計師的商品,不但品質良好,單價也訂得很高,銷售卻不受影響,引起Van的興趣,忍不住問北京的朋友對台灣設計的印象,沒想到答案卻是「低價工藝品」,促使他們思考,如果有機會,是否應該讓中國消費者看到台灣很棒的獨立設計,開店的構想因此逐漸成形。

好巧不巧,尋覓北京工作室的時候,他們剛好找到老胡同內一樓的空間,好氏的第一間實體店鋪就這麼開張了。

聊到北京店和台北店的不同,Van說:

「北京店比較特別,它的空間基本上是空的、像個展覽空間,因此,我們做了很多不同主題的Pop Up Shop,例如:Gay主題書店或花店,但台北的市場比較難接受這樣不確定的東西,所以,我們在規劃台北店的時候,大致劃分成三個區塊:

一塊是主題產品,每三個月更換;
一塊是我們現在坐著喝咖啡的地方;
另一塊像北京店概念的展覽空間。

其實整體概念和北京是相通的,但不像北京店一換主題就是全面更換,客人進來覺得這裡是商店就是商店,是咖啡館就是咖啡館,是展覽空間就是展覽空間。」

主體產品區 / Photo by Alice Chan
主題產品區 / Photo by Alice Chan
咖啡館 / Photo by Alice Chan
咖啡館 / Photo by Alice Chan
展覽空間 / Photo by Alice Chan

不過,最令我好奇的,是好氏為什麼選擇溫州街商圈落腳。

我自己在台大週邊住了將近三十年(啊......暴露年紀了......),台大商圈的市場很兩極,雖然不乏幾間不錯的高級餐廳,但大部份都是以學生族群為主的平價咖啡館,咖啡、簡餐不美味就算了,時常還要忍耐大學生聚會的喧嘩、或小情侶的甜言蜜語,雖然好氏的所在地屬於溫州街後半段的住宅區,可出現在這裡仍然令人感到驚訝。

Van回答,剛開始找地點花費約莫一個半月,雖然朋友幫他們在東區找到不錯的地點,但仔細考慮後,覺得東區消費族群整體而言較膚淺、喜歡新鮮且店家汰換率偏高,中山捷運站附近幾乎都是以OL族群為主的早午餐店,迪化街雖然不錯,但都是觀光客,店鋪可能很難維持收支平衡,信義區則更不符合他們需求。

後來,他們發現店鋪目前所在的台大商圈,蒐集資料得知這裡竟然是全台北教育素質最高的地區(因為周邊都是學校),許多台大或師大退休教授住在附近,更幸運的是他們在這裡閒逛、進行市場調查時,發現邊角一棟公寓一樓正在出租,就這樣簽下這個鬧中取靜的好位置。

「事實上,我們一開始想做以男性為主的概念店,因為為女性開設的概念店比較理所當然,我覺得有點無聊,所以,在挑選店內商品和傢俱時,我都以男性喜歡的東西為依據。」

 美國MURRAY'S 經典髮油 / Photo by Alice Chan
 22 Design Studio 毛玻璃花紋壓克力杯墊 / Photo by Alice Chan
  Photo by Alice Chan
  Risk Studio的文具 Greenroom的皮件Envol Avec Ning的襯衫......
問他們這是個小特區嗎?
好氏說沒有呀!因為擺起來好看! 
Photo by Alice Chan
  Photo by Alice Chan

Van笑說,他們的目標客層其實定在中年以上的族群,溫州街之所以符合他們的理想,部分原因就是這邊的居民幾乎都是四十歲到六十歲的「老人」。

「所以,我們的咖啡都是手沖單品,沒有花式咖啡,播放的音樂也是中文老歌或古典樂,因為我們發現台灣的咖啡店—甚至是台南的咖啡店—都沒人在播放這些很棒的老歌。試賣兩個禮拜時,我們的客人幾乎都是老人,這些人來過之後多半都會再來。」

  Photo by Alice Chan
 Photo by Alice Chan

Van說他們的新客人真的不多,而且為了維持店內品質,他們進行桌椅規劃時,他就特別要求座位絕對不能超過十四個,以避免人聲過度喧嘩,因為他們期望長期且有深度的經營模式,而不是紅極一時卻快速消逝。

他笑道:「我甚至不想設定facebook打卡,我們店裡的地標還是客人吵著要打卡,自己設定好之後才跟我說的。」

好氏的店裡幾乎都是熟客再來就是團隊工作人員
大家各自抱著一台電腦在角落上班
因為氣氛太舒服工作人員常常和客人融為一體
我來了好多次才知道每次抱著狗的那位親切叔叔原來就是老闆
Photo by Alice Chan

若說好氏的台北店吸引我的地方,除了現在美好的空間之外,就是他們在facebook fanpage上分享的裝潢過程。

「這間店的空間其實沒有設計圖。」

(Van一說,我就忍不住大喊:「真的假的!?」)

「但我一直有個構想,就是要以我們的記憶和台灣的元素來呈現整個空間,例如:外牆的白磁磚來自我小時候的記憶,以前我家是棟Art Deco風格的旅館,對面則是間診所,所以,外牆希望呈現以前的小兒科或耳鼻喉科診所的感覺,內部傢具堅持不要任何仿設計品,因此,吧檯的銅吊燈是從交流道下的回收店找來的,椅子是和台中一間老傢俱廠訂貨後、請他們改色,地板圖案則來自台南老房子的地磚,我試著請木工師傅用木板拼出來,其他的風格就是黑跟白。」

 Photo by Alice Chan
 Photo by Alice Chan
  Photo by Alice Chan
 Photo by Alice Chan
 Photo by Alice Chan

另外,好氏的台北店也多了他們自行設計製造的商品。

Van告訴我,北京的經驗讓他們了解:

中國新一代設計師商品之所以能賣到更高的價錢,是因為他們幾乎都採用細緻的傳統工藝,甚至老物翻新的概念,台灣設計產業卻仍卡在大量製造的陳舊想法,所以,他們當初在北京開店,花了三個月才找到包含:58物外、以及22 Design等七個符合他們理念的品牌,沒想到這種「新台灣」的概念在當地頗受歡迎,不但銷售良好,兩個月內還上了三十多間國內外媒體,甚至有美國電視台和全日空雜誌跑來採訪。

因此,開設台北店時,他們特別開發出一批被市場淘汰的商品,例如:扁梳手帕,找來老師傅製作,捨棄大量製造的廉價感,找回工藝的細膩以及人味。

Van說:

「我們開店之後,發現來找我們諮詢的台灣設計師很多,我們也鼓勵了很多人繼續做下去,因為台灣要找到延續的可能性,仍然必須自己去做。」

或許有人會想,這種事情說的比做的容易,但好氏確實身體力行的在做,因為研究室販售的品項大體分為:

寄售(以台灣設計師品牌為主,例如22 DesignEnvol Avec Ning)、
自選(台灣消費者較不容易入手、市面上較少販售的國外品牌,例如Omake世界雜貨屋4711古龍水。)、
以及前面提到的好氏自製商品。

Photo by Alice Chan
Photo by Alice Chan
Photo by Alice Chan
 Photo by Alice Chan

但寄售的台灣設計師品牌,又分為寄賣抽成和買斷兩種形式。雖然很常見,好氏的執行模式偏偏反過來,他們向成熟的設計師品牌抽成、卻向新銳設計師買斷。

「我們進貨時會看設計師的背景,如果他剛起步需要支持,我們就會買斷他的商品,因為我們老闆很能體諒設計師,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慢慢支持台灣設計。」Van解釋

 Photo by Alice Chan
 皮件品牌Greenroom的角落 Photo by Alice Chan
 Greenroom皮尺手環 / Photo by Alice Chan

這不是佛心來的是什麼?

如果自己經營品牌或開店的朋友,大概知道新銳設計師的東西有多難推銷,就算是歐美大型的百貨和概念店也不一定願意買斷太新的設計師商品(在台灣就更不用說了......前些時候+FD+的好朋友Sam Lin才在他的部落格Hysterical Statements of Pagan談到寄賣這件事)

嗯......該怎麼下結論呢?
(我真的超不會下結論的......)

其實我們還聊了很多很多(例如:他們的食材、挑選品牌的背景......),但繼續寫下去我怕大家會睡著,總之,最近回頭翻了一下+FD+剛開始的文章,發現那時候我總是很感動,因為看到很多很棒的人正在為台灣努力,可隨著待在台灣的時間越來越長,看到越來越多努力的年輕人拼命想做些很酷的事,上面的人視若無睹、媒體搞不清楚狀況、一般消費者則普遍膚淺,雖然這段時間+FD+的關注者持續增加,我自己卻越做越迷惘。

寫完這篇文章,雖然這麼說有點勵志(我這人很偏激,一向討厭太勵志的東西)但好氏的做法真的很令人感動,說句通俗一點的話,就是他們讓我覺得咱們歹灣果然還是有救的!
(還有,我總算在台北找到一個不是假歐式、裝可愛、食物又好吃的空間了!)

最後,奉上之前試營運時拍的食物照片,據說蛋糕這麼大塊是正常的哦!

 試營運期間還有送台式爆米花!
這是咖啡,好氏的咖啡都是手沖,茶都是現泡,
蛋糕據說來自一對夫妻,以在地食材每天變化,所以有時候會出現隱藏版蛋糕,
冰淇淋則是堂堂正正的台灣小美冰淇淋!

更多好氏的資訊請參考以下網站:

好氏品牌研究室網站
好氏品牌研究室facebook fanpage
好氏研究室 facebook fanpage (台北店專頁)

留言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