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畢業展 創意組

好不容易把手上的工作告個段落
終於有空閒把實踐服設系的創意組寫完
同樣,再次聲明我不認識這些學弟學妹
所以挑選出來的作品完全依照個人喜好
放在blog分享純粹是因為希望讓台灣設計學生的作品有更多曝光
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擁有這些好設計和厲害的學生

不過......這次看完創意組的照片,只能用傻眼來形容
因為成衣組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抄襲問題,在創意組更嚴重
嗯....或許說抄襲太敏感,姑且說他們非常積極渴望的向某某設計師致敬好了....
雖然其中不乏有趣的設計
致敬作品竟然多過有趣的作品,除了傻眼還真不知該如何形容我內心的激盪
原本寫成衣組時,決定稍稍提一下這個問題就好
可是看到創意組.....我深深的覺得.....如果這個問題再沒有人提出來,真的不太妙
所以,這篇文章分享完所有的設計師 (我很努力的挑了...三位......)之後
會把所有值得討論的作品放在最後,然後我們再來聊聊....嗯....這些很努力致敬的作品


首先,綜觀這一屆的畢業展
成衣組大家不約而同甄嬛傳中毒
清朝服飾和向Dries Van Noten致敬的學生一籮筐
創意組則是不約而同愛上Masion Martin Margiela以及LED燈效果
特別是LED燈效果
(強調效果是因為我不知道他們是否真的用了LED燈)
我原本以為科技結合時尚會是個有趣的主題
但一整個畢業秀上出現三組LED燈效果的作品,還不約而同的暗燈走秀
實在是....有點膩味
特別是暗燈走秀
在現場或許可以隱約看見衣服本體
但看照片實在看不出學生的苦心 (總之,我只看到黑暗中的發光體),只能說可惜
至於學生們最愛致敬的Martin Margiela
我們留到文章最後再聊,因為那牽扯到上面那個話題

林哲如 / We Bone/Born As the Architecture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林哲如 / We Bone/Born As the Architecture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林哲如 / We Bone/Born As the Architecture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林哲如 / We Bone/Born As the Architecture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林哲如 / We Bone/Born As the Architecture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林哲如 / We Bone/Born As the Architecture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林哲如 / We Bone/Born As the Architecture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林哲如 / We Bone/Born As the Architecture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林哲如 / We Bone/Born As the Architecture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其實這組作品應該被歸類為成衣組
它出現在創意組頗令人意外 (不過,今年創意組意外不少,所以....算了)
這兩季Sporty風格和Boxy輪廓線在男裝舞台大為風行
設計師林哲如算是有抓住這兩個大趨勢
原本以為設計主題應該不是肋骨就是恐龍化石
但看系列名稱We Bone / Born As the Architechture似乎是個建築結構來者
雖然下半身的款式略顯單調
有種一個版子用三次的嫌疑
但我很喜歡第一個Look的那件大外套還有那些疑似紙摺肋骨的細節
不過,可惜他挑選了不是很好控制的布料
讓做工看起來不夠精緻

題外話,台灣的設計學校幾乎都是過去五專或技校轉型升等
過去幾年一窩蜂大量刪減技術課程,將教學內容改成以培育設計師為主
忘記台灣市場很小
養出一堆設計師的結果就是產業出現斷層
技術人才嚴重短缺
學生技術也越來越差
雖然國外許多設計學校重視創意設計
但他們另有培育技術人才的科系
許多台灣設計學生創意比不過其他國家,技術也慘不忍睹
枉費台灣曾經擁有很多技術精良的老師傅和老師
真的非常可惜

陸新筠 / Not Only A Clow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陸新筠 / Not Only A Clow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陸新筠 / Not Only A Clow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陸新筠 / Not Only A Clow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陸新筠 / Not Only A Clow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陸新筠 / Not Only A Clow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陸新筠 / Not Only A Clow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陸新筠 / Not Only A Clow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陸新筠 / Not Only A Clow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陸新筠 / Not Only A Clow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陸新筠 / Not Only A Clow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這組其實不是我選,是我們家艾粒獅建議的(笑)
因為我原本不太確定自己究竟喜不喜歡這個系列
畢竟它的服裝輪廓幾乎每一年都會出現在全球各大設計學校畢業展
而且整體而言不算太搶眼
但艾粒獅覺得配色和細節挺可愛的--仔細看看確實如此
繽紛的色彩,糖果外型,遊樂園歡樂風格相當符合設計主題Not Only A Clown
捨棄小丑靈感常用的誇張領飾和褲子,以及紅鼻子妝等元素
改用圓弧的結構和色彩貫穿整個系列
我也很喜歡藍色條紋洋裝那套Look的領子設計
於是我很沒用的被說服了
而且實踐的學生向來不太會操縱異素材或印花
(操縱成功的通常也就是得獎的那個)
所以陸新筠作品其實無論是手工,完整度,甚至系列感和創意組其他學生相比
已經算非常不錯了

 江奕勳 / Sailing to The Moo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江奕勳 / Sailing to The Moo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江奕勳 / Sailing to The Moo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江奕勳 / Sailing to The Moo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江奕勳 / Sailing to The Moo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江奕勳 / Sailing to The Moon / Photography by Perry L.

江奕勳的作品Sailing to The Moon曾經在新一代設計展快速筆記中介紹過
後來應該很多人看到他獲得英國Graduate Fashion Week大獎的消息
能夠打敗英國在地學生獲得獎項
真的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畢竟英國本地時尚設計學生滿坑滿谷
而且英國時尚工業基本上會優先保障自己人,再來是歐盟學生
所以海外學生又沒在英國讀過書,可以拿下這個獎項,頗值得鼓勵

不過,Graduate Fashion Week算是英國一個....
說重要很重要,但說不重要也可以不太重要的展覽
因為它是全英國時尚學校大學部的畢業聯展
除了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 Central Saint Martin of Art & Design, 以及Royal College of Art之外
幾乎所有英國時尚學校都會加入這個展覽
英國當地的時尚媒體也都會關注這項展覽
(簡單來說,就是時尚版的新一代設計展啦!)
但為什麼說它說重要很重要,但說不重要也可以不太重要呢?
因為英國的時尚名校,基本上就是LCF, CSM, 以及RCA
但這三所學校都會獨立辦展秀
參加GFW的學校大多是倫敦以外的學校,或是所謂的野雞學校
必須很殘酷地說,或許學任何設計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學
但時尚是個求新求快的產業
除非你天資聰穎能力過人
(或你的學校是像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那種開外掛的神校,
科系主任是WVB那種傳說中的人物)
拜託千萬不要離開首都學時尚
所以GFW展出的學生作品基本上良莠不齊
裡面當然會出現一些驚為天人的作品
可是也有很多看完會滿頭問號的設計
(大家可以想像自己去逛新一代設計展的心情,大概就是那樣)
所以時尚媒體會關注,會報導,但真的不能說它非常非常重要

*有讀者提醒,這一段的說法似乎會令人有點誤會,在此補充說明:
參加GFW的學校不是不好
其中也包含不少全英國排名前100的名校
所以不能說沒有好作品
但以整體資源和資訊來說,還是倫敦三所名校的學生最有福
(我自己覺得這方面很有差,因為這就像日常生活的品味培養
當然,這樣的說法不能以偏概全,我絕對承認GFW有好作品的)
GFW的出發點基本上也是好的
就是讓英國其他時尚學校學生也有公開發聲和被關注的機會
但另一方面
因為GFW是聯展
所以裡面確實參雜了一些排名不是那麼好的學校
(就是傳說中有付學費基本上就可以畢業或拿證照的學校
甚至師資莫名其妙的學校)
學生作品自然也是有好有壞了
希望這樣解釋比較清楚,GFW真的不爛,它只是良莠不齊而已
(好吧...最後一句好像沒什麼幫助......
但好歹i-D, Dazed和各大英國時尚媒體還是會關注它的,
只是報導不會像三所名校這麼大,或那麼多人討論而已)


這麼寫不是要抨擊江奕勳的作品不厲害
之前新一代的文章中就提過
我覺得他的設計概念很酷,但做工略差,還有進步空間
他的作品確實也是英國人會喜歡的風格
但回來台灣後,發現台灣媒體和產業普遍搞不清楚海外狀況
(這一點相當令我驚訝,畢竟台灣留外歸國人才不少,早期好歹也是亞洲代工代理的先驅)

只要和時裝週有關,不管是不是on schedule,通通寫成受邀參加某某時裝週
只要拿下海外某個獎項,在海外有一篇報導,不論任何媒體,全都是台灣之光
這種只有褒沒有貶,還自我感覺良好的現象,不但誤導一般讀者
對新銳設計師或學生也不是最好的鼓勵方式
甚至讓許多設計師不但沒進步,反而退步,最後在無良媒體或廠商的炒作下消失

前面提到的向大師致敬問題也一樣
看到這些學生的作品,真的很為他們難過
台灣大部分的設計學校都是私立,學費本身就不太便宜了
更別提製作畢展的開銷
一整年下來相信大部分的人連算都不想算
花了四年的時間,最後卻出現這樣的結果
不論他們是一時鬼迷心竅或其他原因
都令人感到萬分可惜

以下作品我不會放上設計學生的名字
但會放上原設計師的秀圖
(這是我第一次在這裡放上沒有credit的圖
因為我想應該沒有品牌公關會願意為了這種主題寄秀圖給我)



 maison martin margiela 2009 Spring
maison martin margiela 2009 Spring



SHAO YEN 2010 Fall


Gareth Pug 2007 Spring



 J. W. Anderson 2013 Spring
  J. W. Anderson 2013 Spring
  J. W. Anderson 2013 Spring
Simone Rocha 2013 Spring

我沒有放上全部
因為如果要吹毛求疵的每一個都挑出來,真的不太好看
(放這些出來,我都覺得一些人可能想黑掉這篇文章了)
設計圈的致敬作品通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將大師的作品借來做靈感來源,誰都有過
但如何將別人的作品成功昇華,轉化成嶄新的設計,這就是考驗創作者的創意能力
學生功力不足在所難免,畢竟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有天然外掛可以開
這時候如何領導學生則是考驗老師的功力
我不知道這些作品的誕生究竟是老師還是學生的問題
但我知道在實踐畢業展演,在正式上決賽公開秀前
至少還有兩次評選
評選前,學生有一年的時間創作
為什麼最後還是讓這樣的作品出現在秀上?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光看成衣組,或許還可以安慰自己,好歹學生中有人認識J.W.A.和Simone Rocha
但Martin Margiela和Gareth Pugh的這幾個設計都是他們相當著名的經典
作為時尚專業工作者不知道這幾個設計真的說不過去
更誇張的是同樣來自台灣的設計師SHAO YEN的畢業作品也成為致敬的對象
(我知道台灣不少人很崇洋,但這個真的太誇張了.....)
為什麼沒有人發現?
為什麼這些設計能夠一路安然登上決賽舞台?

最後這一段真的不是要指責學生,老師,學校,甚至評審
只是把這個問題(而且是日益嚴重的問題)提出來
希望至少有人注意
因為無論是學生,老師,設計師,或業界老闆
都是這個圈子的一份子
互相指責或互相掩飾問題,不會解決問題
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狀況,讓學生放棄自己四年的努力
選擇如此努力的向其他設計師致敬
讓老師和評審沒有發現學生的敬意表錯情
這真的是個非常值得討論與反省的問題

留言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