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zophrenia : 中國新銳設計師Min Wu專訪


Design by Min Wu / Photography by David Shih

這次要介紹的新銳設計師Min Wu與她名為Schizophrenia的畢業系列作品,
這一系列作品應該可以算是集友情之大成!
這位家住蘇州,剛從倫敦服裝設計研究所畢業的小女生,
是透過之前提過許多次的香港時尚部落客Jason介紹認識。
當時,Jason分別邀請我和Min參加設計師Kirsty Ward的私人Simple Sale,
但那天我們並沒有和對方說太多話。
後來,在威哥去年的生日派對上,我們再次相遇-這次終於聊了不少。
發現這個小女生直爽又搞笑,可愛的不得了~
但因為我們兩人都忙,在倫敦生活時,其實沒碰幾次面,幾乎都是當網友~
一直到去年年底,我搬回台灣,Min開始準備畢業製作,
正在幫她張羅事情的Jason問我,之前在部落格上介紹的攝影師David,有沒有興趣拍攝學生作品?
然後就這樣牽牽牽~把David也牽進Min的畢業製作中~
由Min設計,David拍攝,還有Jason這位幕後小幫手,
所以說啊~怎麼能不好好介紹一下呢???



是否可先向讀者簡單介紹你的背景?
我從九歲開始學習繪畫,中間因各種原因斷斷續續,
但到了高三報考大學,必須對未來進行規劃,我當時深思熟慮許久:
「究竟要做什麼事情是我最擅長且又能從中享受快樂?」
最終決定重拾畫筆,報考時裝設計這項專業,而家裡也相當支持我擁有自己的想法。
後來也如願以償考上中國美術學院上海校區的染織與服裝設計專業。

後來為什麼又選擇到倫敦繼續研讀服裝設計專業?
其實我本來想去紐約的。
可是在念托福期間去看蘇打綠的演唱會摔倒骨折......
(Min問這可以講嗎?當然可以啊!這麼可愛的小故事怎麼可以不講!)
我相信命運大概是要我別去美國,
所以傷好之後改念雅思,
再加上倫敦其實有很多學校可以選擇,
果然最後很順利的來了。

在倫敦留學生活對你的創作造成了那些文化衝擊與改變?
可以說是豁然開朗吧!
倫敦人對藝術和設計的甘之如飴讓我非常意外,
因為對文化的大量需求,導致這裡的藝術資源,例如:種種展覽﹑書籍等,滿到溢出來,
幾乎每天都有新的靈感可以運用到創作上,
把這裡稱為創作天堂也毫不為過。
倫敦的生活方面,
我很享受那種該工作時工作該休息時休息的生活原則,
而且休息不單指在家裡躺著看電視,
還包括和朋友出去喝一杯﹑暢談一天的快與不快﹑甚至參加派對認識新的﹑有趣的人等。

是否可以和讀者分享你畢業作品的設計靈感與概念? 
其實,這個系列從我進入研究所的第一個Project就開始發展。
我非常喜歡前衛藝術家Anthony McCall先生的Solid Light這系列展覽和電影作品的概念:
藉由點,線,面之間的關係發展,
進而突破常規的圖像剪裁與垂墜方式,
或是在點與點之間穿插入一個固體的長度,
創造出平面剪裁與普通垂墜無法做到的造型,
最後,創造出可以實現這個設計概念的素材。
其中,有一組名為schizophrenia的花瓶設計給了我很多想法,
包括分裂和再組合,Two Shape in One Body等,
之後,我經過多次打樣過程,創造出這系列作品使用的主要布料
--由Viscose彈力針織布與潛水布條(Neoprene Stripe)結合而成的新織品。



Min的Sketch Book中的靈感來源與創作過程 / Credit by Min Wu


我在創作時,使用素材傾向物盡其用。
就是說,我使用素材時,希望盡可能的呈現材料的功能性,
以至於它們在我的設計中都無法被其他材料替代。
例如:我現在使用在作品上的這兩種素材,
之所以選擇它們,是因為我需要彈性針織布的彈性和潛水布可作為骨架的支撐性,
如果換成其他的素材,我的設計可能就無法實現。
所以,我創造出這些布料不僅僅是為了看起來特別或摸起來特別,
而是為了達成特定的結構或滿足特殊功能需求。
也因此,我在製作樣衣時,都必須用創作出來的布料製作,
否則效果會大不同,
所以也可以說我的布料與設計是同時誕生的。

Min經過不斷實驗創作出的新布料 / Photo Credit by Min Wu



每一款設計都是Min經過無數的實驗而成 / Credit by Min Wu

這樣聽起來你的創作過程必須經過許多次布料實驗?
你過去是否思考過,或曾經有與布料商共同研發織品的經驗?
其實我有考慮過耶!
在畢業作品開始創作之初,我曾經和這次贊助我的中國廠商談過這個構想,
但由於他們主要的業務是潛水衣,而不是流行織品開發,
對他們來說,這樣的商品並不實際也賺不到錢,
真要發展這樣的布料的話,
歐洲布商的意願反而會比較高。

是否可以分享你平常的創作過程?
從設計的角度來說,
當一位設計師發展出重點款式後,
接下來必須考慮的是整個系列的一體感,
如何達到和諧統一卻各有趣味是最重要的課題,
我是那種可以畫幾百張幾千張草圖,
卻很難從中取捨出10套的設計師,
所以,當從草圖發展到樣衣時,
其實已經來來回回篩選掉許多設計,甚至可以多做好幾個系列,
不過,通過這樣的過程,令我能比別人更有自信的說:這10套就是我想要的設計!
從製作的角度來看,
一個人獨力完成10套系列作品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現實狀況會限制創作,
尤其我的設計許多時候都偏向"可以穿著的藝術品",
並沒有麼既定的製圖模式可以發展,
所有的版型都是從零開始,
所有輪廓塑型都必須試過很多次,失敗很多次才成型,
甚至,後期製作﹑從法國和德國訂布料﹑送染﹑摺......
任何一丁點失誤,就會像骨牌一樣一排全倒,必須重新來過。

最終完成的服裝機械圖,服裝設計不只是能畫出漂亮的服裝畫而已,還必須能將設計轉化為能生產的機械圖。 / Credit by Min Wu

這系列的設計是否有甚麼獨特之處?
其實有很多耶!
一是我很喜歡這系列的漸層色塊,
使整體結合美﹑優雅﹑有趣又有點運動休閒感。
另外,就是我很高興第一次為自己的創作設計鞋子。
我對鞋子有一種特殊情節,
當初考慮到整個系列的和諧感,
硬著頭皮自己設計找廠商生產,
不過最後的成果很多人喜歡,
我也覺得不枉我花費這麼多眼淚和汗水,三更半夜跟廠商聯繫,安排各種事宜了。

整個系列的色彩靈感來源與色盤 / Credit by Min Wu
整個系列最終的設計圖 / Credit by Min Wu
Min首次挑戰自己設計鞋子 / Credit by Min Wu

之前聊天時提到,
這系列許多款式皆無法大量生產,
但你將來的目標是成立品牌,你準備如何定位品牌?
又如何在市場與創意中取得平衡?
其實成立品牌幾乎是每個設計師的目標,
但是要在市場生存,
很關鍵一點是:如何在合適的時機,找到合適的市場。
我覺得自己的畢業作品比較像是為自己建立一個風格或標註,
當要面對市場時,需要保持自己的風格,再做適當的減法。

 Design by Min Wu / Photography by David Shih
Design by Min Wu / Photography by David Shih
Design by Min Wu / Photography by David Shih

我發現你的設計和你自己的時尚有種有趣的連結:
簡單,解構,女性,
但另外一方面,
這次的畢展作品色彩柔美,你慣穿的服裝卻偏暗色系
--是否可以分享你自己如何看待兩者的連結與差異?
噢~其實你沒有碰到我很多次嘛~
我其實又很多色彩鮮豔的衣服哦~
不過不能否認我的設計和自己的穿衣風格有一定的差異。
我一直覺得如果把設計定位成給自己穿的衣服
會局限了很多很好的想法,
這一點是我盡量在創作時避免的。
所以,進行創作時,
我可能會傾向從整體造型的方面考慮,
我覺得設計師如果從更客觀的角度思考設計的話,其實會有更多突破。
但由於對""的定義不會改變,
所以我的設計和自己的時尚在很多方面是相符的。

Design by Min Wu / Photography by David Shih
 Design by Min Wu / Photography by David Shih
Design by Min Wu / Photography by David Shih

是否可以分享你最喜歡的設計師/品牌,以及原因?
好像沒有這一說耶?
我很喜歡Kirsty Ward的2013年春夏作品,
與同期畢業的Mary KatrantzouMasha Ma相比
她雖然沒有那麼成功,
但是仍然保持著獨立設計師的堅持。
還有Philip Lim也是我每季都會看的(是不是很跳痛?)因為版型真的很好嘛~

是否可以分享你在倫敦最喜歡購物地點/商店?
Liberty百貨啊!
還有Dover Street Market
不然就是直接去設計師那裡買。

最近世界開始強烈推動在地製造的概念,並強化Made in China產品的現負面聲浪,挽救夕陽工業,
你卻選擇國內工廠製作鞋子且最後質感良好,
你又是如何看待這樣的潮流?你對於國內設計師與傳統工廠又有甚麼想法呢?
其實我一直不覺得Made ​​in China生產不出好東西。
關鍵在尋求生產的人願意付多少代價,
這一點不管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一樣,
願意付多的可以得到更好的產品。
或許大多數來中國生產的客戶本身追求的就是廉價成本,
所以質量得不到保證也是意料中的事吧?
這個系列中的浸染大部分在中國完成,
效果甚至比在英國染的還要好。
原因是我自己在場校對顏色,
對於染坊的要求也是是品質第一,開銷和時間另作計算。
這個系列中的鞋子也是,
用同樣的價格生產,在中國會比歐洲拿到更好的品質,更高的效率。

Design by Min Wu / Photography by David Shih
Design by Min Wu / Photography by David Shih
Design by Min Wu / Photography by David Shih

是否可以分享你最近關注的中國設計師,以及原因?
Masha Ma和Xander Zhou吧,
兩個人除了設計之外,市場經營的也非常好。

是否可以分享你在上海最喜歡的購物地點/商店?
很久沒再上海購物了。 。 。
聽說新天地不錯。 。 。 。

雖然目前品牌尚在成立中,但是否可以透露一點品牌概念,以及未來計畫?
其實還沒什麼未來規劃,
我想先觀察二月份公開走秀之後有甚麼機遇,
也不排除去其他公司工作的機會。

 Design by Min Wu / Photography by David Shih



呼!終於整理完了!
聊得太開心的下場就是
Min不停哀嚎自己花了一個下午回答問題
然後我不停安慰她其實沒有很長~大不了我們分成上中下三篇狠狠的介紹你一番如何?
幸好,最後的結果是不用~

這應該算是我第二次作中國服裝設計師的專訪,
(第一次是為MOT/TIMES專訪Xander Zhou)
就我自己而言,訪問中國設計師和訪問歐洲設計師,
中國設計師對文化的觀點更有趣一點,
以全世界的角度來看,我們或許是最了解中國文化的地方,
但是從外面看和從裡面看,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過,說真的,看完她的作品,我覺得台灣的服裝設計學生真的要把皮繃得很緊很緊,
因為她現在或許不是最頂尖,
但各方面的發展都比大多數台灣同期的學生成熟且完整。
應該說,這兩年陸續看了一些中國學生和設計師的創作,
讓我很想用力搖晃一些台灣學生的肩膀說:
你們到底還在等甚麼!!??
當他們努力找廠商、努力開發自己的素材、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脈、努力打出國際市場時,
你們還在等甚麼呢??

更多關於Min Wu的訊息,請參考她的品牌網站

留言

  1. 邏輯清晰,脈絡分明,好讓我驚豔的作品!!雖然我不是做服裝設計的,但還是需要上來給予鼓勵!!厲害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雖然我不是設計師)
      但服裝終歸要販售給一般消費者
      所以任何人的支持相信對設計師都是很棒的鼓勵 :)

      刪除
  2. 謝謝真是一語道醒夢中人...
    尤其是最後那段話,我真的很需要你們來搖一搖,原本認自己很努力了,但還是太自閉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加油~:)
      如果越來越多設計學生願意努力,相信我們的設計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刪除

張貼留言

+POPULAR